种草的 Sonos 终于组装好了,最后还是选择了最高配置,Arc + x2 Sub + x2 Five,我觉得最大的提升是人物对话更清晰了,之前人物说话声音小,一来音效就超级大,特别不爽。至于别的倒没有什么感受,重要的是内心不遗憾了,我终于买了 SONOS 一点点股票,希望这个我很喜欢的产品争点气,让我把音响钱赚回来。
从 17 年到北京一直都到现在其实都没啥变化,特别是自己的观念,我们老批评咱们的父母啥的,其实我们自己很多时候也一样,很多时候的转变需要催化,需要见识,其实我们很多时候学习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别的,这是一个过程。
只言片语
“要测试一个人的品格,就给他权力”。一-亚伯拉罕·林肯
饭局上认识了一位大哥,席间闲侃转基因食品问题,大哥很真诚地劝大家不要再吃转基因食品了,说对孩子伤害太大了。他孩子和他做亲子鉴定基因不匹配,就是因为孩子吃转基因食品把基因改变了。我们全懵了,问他这些知识都是听谁说的? 他骄傲地说,是他老婆告诉他的。大家不禁感叹,有文化真幸福啊݂。
计划是量化的计划,量化是计划的量化。
视角
《晚点》:对一个新机会感兴趣,需要做到卖房这一步吗?
赵长鹏:我那时就这么点钱,就不要再分散了,年轻,全部放在一个地方。我从不跟别人说你 all in,但我自己能承担风险。最坏的情况就是做两年,比特币归零,我再回银行工作就行了。——对话币安赵长鹏:在加密货币的中间地带
周日和一个朋友聊天,加上老婆一直以来的鞭策让我有点新的感受,借着这段话说下吧。从我个人来讲我是很喜欢巴菲特的以及目前像 E 大以及且慢、有知有行的一些东西的。现在我觉得应该往前进化一些了,以前太固步自封吧,感觉这个成语对,比较排斥一些观点,甚至形成了自己自以为是的逻辑闭环。我前一段时间不知道为啥,甚至觉得井底之蛙挺好的,因为做一个井底之蛙是更快乐的,你不知道很多东西不就没了欲望,不就快乐。现在来看似乎不那么对了。
生活本身是需要一些冒险精神以及自己喜欢的东西的,这才是进步的动力,以及体验本身的意义。就像现在有人提出的 FIRE 概念:FIRE 指的是 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顾名思义就是财务自由早点退休。与其说是所谓的财务自由,不如说是一种人生哲学,我们要去学的是这个,而不是所谓标榜的自由,到底什么是自由呢?每个人太不同了,要是有了 XXX 就好了,其实并不是,因为对于绝大部分人并不能接受如此,由此引出来新的目标,当然不一定是财务上的,其实比财务更难实现的是内心。不管怎样你的一些看法想法总会随着东西的改变有新的际遇,这并没有好坏之分。
那么冒险精神和自己喜欢的东西,在投资市场来说就是除了 β (系统性风险)的收益,你更应该赚取 α (个体风险)。其实生活也一样,你日常的上班就是 β 的收益,你想脱离这个每月工资,做点啥,那就是 α 了。你一直做 β 极其难变得富有,但是 α 可以,当然也会让很多人跌落的很惨。跳出舒适区等让很多人是不敢的,我以前就太信奉 β 了,比如我经常喜欢说的:不做判断就是最大的判断;更多信息未必能做出好的决策……所以自己也懒得了解了,也不愿意做决策了,现在觉得这不对。其实这和 17 年的时候连傻子都可以在虚拟货币市场依靠搬砖无风险的获取收益的时候我竟然不去研究不去看,想当然的认为这个钱没啥赚头很像。这里并不是说上面的话不对,而是我们怎么更多维度的看待这句话,从而做出判断,其实人生就是做判断的过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人生本来就是验证自己的过程,只是我们要做好安全边际。这个很重要,大部分人做不到的。
很多理财现在就有个 β 逻辑,不是说不对,就是任何事情你都要跳出来看。验证 α 这个过程也是有意思的,这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和天性,可以说不枉走一遭,只是你要做好安全边际,那么你就可能在某个时刻获得巨大的成功,只是大部分人并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些而已。所以不如选择躺平,以及 β 收益,最后 α 来的时候,很多人没做好安全边际很难翻身了,这就比较悲剧。
在这里写的很简单,但是当你真的要能够知行合一还是很难得,因为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形成自己的认知,认知是一种感觉,并不是很容易表述的,其实很多事情没有对错的,而是你怎么做选择。你的认知决定了 XXX,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是是有毒的。其实互联网的很多东西都是有毒的,接下来说说得到。
我认为“终身学习者”是一个伪概念。六十岁的老太太刷抖音、八十岁的老头学摄影,谁能指出一位不是终身学习着的人?没有!所以如果“终身学习者”这个概念成立,那它定义的其实不是谁是学习者,而是什么是学习。
试图定义什么是学习,本身就已违背了“学习”,因为如同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本身一样,学习的多样性,就是教育——只有应试教育才需要界定什么是学习,什么不是学习。
既然学习不只是在学校,既然学习就在生活中,只要一个人从生物意义上是在“生”,并且有他精神层面的活法,那就有他的生活,自然他就是一位终身学习者。——伪概念
“终身学习者”是得到最喜欢吹的词语。得到本身来说不是工具,做的得到大学在我看来是民间版 MBA;提供的课程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只能说正确的废话;电子书的话,不知道微信读书为什么还没推出硬件,微信读书更符合国人的逻辑,在我购买了 Kobo、mooink、Nook 这些电子书(稍后会更新一篇关于电子书的文章)后,我认为做的最好的依然是 Kindle,真正的读书人在 Kindle,想读书的人买了 Kindle 隔一段时间充一次电,不过这个不怪大家,这就像小时候的辅导书不是不想做,是实在做不完,不是我们不想看书,而是生活让我们没太多时间看书或者打小没有这种习惯,这里有人会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挤挤就会有的,我想说这就是屁话。前一段时间打开 APP,发现得到锦囊感觉是一个增加谈资的产品,比如茶叶的知识啥的,这些东西互联网搜搜其实得到的内容观点都更好。得到最大的作用不是读书获得知识,而是你觉得你在获得知识进步,即使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用。
得到为了赚钱竟然推出了两款硬件,不过我感到悲观的是在中国可能读书这个市场,会有其他的产品替代 Kindle,目前感觉最有可能的是微信读书,不知道是喜还是悲,我买过很多 Kindle,书没读几本,但是不妨碍我喜欢 Kindle 的纯粹。虽然大家都觉得微信读书的产品好,不过我觉得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你真的喜欢读书,或者说能正确认识读书这件事情,这个比读书本身更重要。手机、iPad 发展了这么多年,读书依然不变的肯定是以 Kindle 为代表的电子书和传统的纸质书,绝对不是 APP,APP 最多是补充。
得到的标语“知识就在得到”,我认为整个的方向都是不对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试图用一个 APP 解决所有是不对的,我们也需要接受不同的观点,最终形成自己的才是有价值的。得到很多东西并不是很差,但是它最不该的就是把服务的用户当傻子,或许是顺应时代潮流吧,我依然认为应该做的是工具。前一段时间也谈到了,学习的目的是做事情,而不是学习本身,虽然得到普及了一些东西,又禁锢了一些东西,不知道很多在里面学习的人是不是因为归属感的问题。知识、观点是廉价、唾手可得的,这个非常难教育,也很难有产品去满足,或许看理想是一个更好的产品吧,但是你会感觉看理想更无用,也很难获取那么多的用户,因为看不到成效。
前几天在一个做公众号的群里讨论付费的一些问题,我的观点是知识付费本身也是个伪概念,如果一个人为了知识付费,那么这个人就太傻了,自己都没有获取信息辨别信息的能力,信息付费的逻辑是成立的,但是“信息”太难定义了,那么最成立的付费的模式其实是工具付费,社区的话我觉得有意义,但是意义不大,因为牛逼的人不需要社区,在社区的人往往不牛逼,但是作为一个人能够用各种工具做出带有陪伴感的社群是有意义的,这是解决精神层面的需求。还有就是我发现大家的讨论围绕的是如何赚钱,怎么“收割”用户,而不是如何创造价值从而赚钱,当然每个人认为的价值不同。
推荐
Apple Fitness+
最近看着自己的化验单,又一次开始减肥了,Apple Fitness+ 适合使用 iOS 设备且开通了美区 Apple One 的账户(合租苹果超大杯,每月 35,可以使用苹果所有的服务)。虽然开通了很久,这个服务最近才正儿八经的用。
曾几何时,我觉得 Apple Watch 出来我就能瘦,带着一个手表看着心率做运动多爽。到现在这个手表出到第六代了,都能游泳了,手表是买过,实际我没怎么用过。以前觉得自己租的房子有健身房就行了,实际上自己真住了这种地方,哪怕是免费的我都没怎么用过。我尝试减过几次,基本都是越减越肥,太痛苦了,这一次似乎还好,心态建设很重要。
这玩意简单说就是一个教练在屏幕上带着你做运动,有没有 Watch 区别不大,有 Watch 能在屏幕上看到你的心率,没有也没啥关系,但是基本你天天跟着那就会想买 Apple Watch,整个的运动你仅需要在健身房或者说哑铃和垫子,没有别的复杂的器械。我是用 Apple TV 在电视上做的,感觉不错,跟着 iPad、iPhone 这样的设备我觉得屏幕太小了。之所以没有在 Mac 上我觉得是苹果害怕被人盗录吧。我之前也跳过 insanity,那个真的很激烈,比较像长痛不如短痛,但是这种强度,万一哪天你不想弄,就会有很强的负罪感,然后会反感运动。Apple 这个课程只有课程分类,没有特定的目的,也就是你有 10 分钟,我们有 10 分钟的 HIIT,也有 5 分钟的 Core 这样的课程,我自己只用 HIIT、Core 和 Strength 课程,像瑜伽、冥想、舞蹈、跑步、划船机、骑车(这两项是你在健身房跟着屏幕上的速度调节运动的,也就是你在健身房也能用)我都不用,Strength 我基本都选的 30 分钟的,目前发现基本是 30 分都是上半身或者都是下半身,我一般分两天。HIIT 30 分钟的基本就是几组动作,中间休息的时候会有力量训练,20 分钟的貌似没有。我觉得完美的是现做 Strength,换着上身下身做,30 mins 后,你可以做个 5 mins 或者 10 mins 的 Core,然后再做 30 分钟的 HIIT,基本 70 分钟,差不多等于去健身房了。
相对于去健身房我更推荐这个方式,因为大部分的健身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减肥方式,而不是为了练习什么出结果,大部分的健身教练也不专业,还不如跟着顶级公司做的视频来,并且视频提供了三个版本,教练是中间挡,一个人做的是更容易的版本,另外一个人做的是最有难度的。做下来该锻炼的都锻炼了,每天有不同的教练和音乐,视频的内容也在扩充中。
相比 Keep 这种枯燥目标性,根据你自己的状况组合一套动作(现在不知道有没有改),insanity 的课程高强度性,我现在更喜欢 Apple Fitness+ 的随性,整体强度不大也不小。也就是你不用太自责自己今天练习没练习,做的运动也没有那么的激烈,根据自己的喜欢自由搭配,基本上来说更像是把运动作为生活方式,然后所有的教练都会和你说你的目标是合上你的手表的环,达到运动量。
关于运动的垫子,我搜了下,国内目前做的很少,最后我选择买了,IKU 这个牌子 200cm128cm7mm 的规格。由于做的厂商太少了,需求量感觉不太大,所以就没啥寻租空间,最后在天猫期舰店买的,店家很愉快的按照 618 的活动价改价发货。
哑铃的话,不要买组装的,大家不是专业训练买单独重量的即可,组装的不会掉下来的很贵(专业教练告诉我 5000+),万一掉下来了得不偿失。